探索“十五五”时期厦门科技创新路径
刘美萍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余年来,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技与经济结合”,再到新时代的“科技自立自强”,厦门科技创新范式不断演进。当前,面对RCEP深化实施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双重机遇,厦门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创的“政策试验田”模式,创造了以象屿保税区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为电子、机械等产业的技术引进奠定了制度基础。当前,厦门要将“制度换技术”升级为“制度促创新”,在RCEP框架下构建新型创新生态。例如,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片区试点“科技自由港”政策,推行研发设备进口免税等特殊政策安排等。
历史上后发地区科技跃迁的基本规律在于制度创新比技术引进更重要,产业生态比单体项目更关键,空间协同比要素堆积更有效。这些原则对“十五五”时期厦门建设国际特色科技中心具有方法论价值。
特区经验的当代价值转换,本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厦门正在推动创新要素从“物理集聚”向“化学融合”转变,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条生态,实现创新效能倍增。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在新发展阶段厦门需传承特区基因、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在闽台协同创新、海洋科技、先进制造等领域实现战略跃迁。
1.实现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创新生态。面对“十五五”新形势,厦门需在RCEP框架下升级制度型开放,将特区“政策试验田”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制度供给体系。“十五五”期间,厦门需重点突破:升级“厦金科技走廊”机制,探索闽台集成电路联合创新中心;试点“科技自由港”政策;完善“链长+院长+行长”协同机制。其中,创新科技金融制度尤为关键,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科技信贷资金池,可有效破解科创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题。
2.着力技术突破打造特色创新高地。1985年—2000年厦门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实现产业突围,这一经验对“十五五”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当前厦门需立足“海洋+数字+侨台”特色优势,在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战略转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立足特色优势,重点突破三大领域:海洋经济领域着力攻克深海装备技术;在半导体产业,继承电子工业发展脉络,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Micro-LED显示等前沿领域,打造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在数字技术方面,发挥金砖创新基地优势,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通过“以侨引智”吸引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在光电显示、航空维修等优势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标准体系。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3.实施空间优化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当前及今后立足“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构建更具协同效应的创新空间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载体支撑。(1)强化“三轴联动”:东西向创新走廊、南北向科技合作带、立体创新空间。这一构想既传承了历史战略中的轴向发展智慧,又创新性地引入了立体空间理念。(2)升级园区模式:推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向“一区多链”转型,解决资源分散和同质化竞争问题。产业链图谱绘制:针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绘制完整的产业链图谱,明确各园区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例如,翔安产业园可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同安产业园聚焦封装测试,形成产业链互补。创新链协同机制:建立跨园区的产业链联盟,设立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已推动天马微电子与三安光电共建Micro-LED创新平台,实现从材料到应用的产业链协同。服务链整合提升:整合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服务体系。(3)建设“创新综合体”:在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复合型创新空间。通过轨道交通TOD开发集聚创新要素,利用“飞地经济”破解土地瓶颈,建设“15分钟科创生活圈”提升人才吸引力。厦门在“十五五”期间应坚持“精明增长”理念,通过空间重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空间典范。
面对“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厦门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既要借鉴历史智慧,又要突破传统模式。围绕智库建设、科技金融、产业攻关等维度,为厦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1.智库建设工程。设立“特区科技创新史智库”,系统研究制度创新密码和技术转移规律,为决策提供历史参照。重点开展产业技术演进图谱编制、政策仿真实验等工作。
2.产业攻关工程。升级“新火炬计划”,聚焦Micro-LED良率提升、航空复合材料检测设备等突破。设立专项基金,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体系。
3.金融支撑工程。创建“海峡科技银行”,开展两岸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体系,为闽台科技创新合作与产业升级提供跨境投融资服务。该银行应聚焦三大功能:一是设立两岸科技合作专项贷款,支持厦金跨境技术转移项目;二是创新“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融资模式,破解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题;三是试点科技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闽台科研资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