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发展战略 贡献社科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厦门的孕育和实践

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21
解读发展战略 贡献社科力量

《厦门日报》7月11日刊发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薛秀军和庞秋蕾共同署名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厦门的孕育和实践》,全文如下:


微信图片_20250716164328.jpg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厦门的孕育和实践

薛秀军 庞秋蕾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文化旗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引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的编制和实施,对厦门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协调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协调,不仅为厦门制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而且还对文化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发展战略》既强调要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和效益水平,改造传统工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开展对台经济技术合作,逐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建成自由港型的多功能经济特区,也强调要积极协调推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等有关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既强调要重视和提高厦门“音乐之乡”、鼓浪屿“钢琴之岛”的名声荣誉,也强调要做好日常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等工作,以此推动厦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丰富,也需要精神文明的积淀升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偏废任何一方,都会“跛足而行”。只有在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下,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既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也要深刻认识上层建筑特别是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全过程,以文化强国建设更好助力和支撑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体推进。


合理规划保护和开发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眼光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注重延续厦门城市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习近平同志亲自实地考察厦门古建筑遗存情况,大力支持整修八卦楼,规划保护鼓浪屿历史街区。《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对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鼓浪屿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无论从城市景观还是从风景区的建设来看,鼓浪屿都是一件艺术杰作。考虑到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因此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这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对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观照当下生活的独特认识、深刻见解以及“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全国各地调研考察文化遗产,并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城市的灵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城市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实现文化延续、精神传承,同时,还要科学把握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使中华文脉不断得以赓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更为悠久持续的文化根脉。


探索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战略》深入分析了厦门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旅游资源,既分析了厦门具有的海湾、岛屿、名山等自然风光,又发掘出厦门蕴藏的延平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文化社区、游憩社区、商业社区、侨乡风情等一系列人文景观。在《发展战略》引导下,厦门旅游业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而且还推动了文化交流,深化了对厦门独特的侨乡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等的研究阐释传播宣介,扩大了厦门与世界各地的友好往来,提升了厦门的国际知名度,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互利共赢,为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认为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人民立场,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强调要探索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