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萍
*本文系厦门市社科联、社科院重点调研课题“厦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当前,厦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还面临不少挑战,具体表现在: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新经济领域服务业支撑有待加快,产业集聚度仍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厦门应立足现实基础,参考国内外知名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坚持问题导向,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之路, 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创新中心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科技创新新体制新机制
首先要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在借鉴国内外创新中心先进经验基础上,着力探索符合厦门区域特征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方式。充分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审批、科技资金申请、工商税务登记、跨境人才流动等诸多方面的行政审批流程,部分环节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其次,完善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以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为重点,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分行业、分规模的科技企业风险担保基金。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由政府部分出资、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厦门市“科技创新风险担保基金”,并在信用担保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厦门应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厦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砖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探索共建开放共享科创孵化平台。
同时,要主动融入国家级经济圈发展。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积极承接其优质产业、资金、人才资源的转移, 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促进厦门发展能级的跃升。
第三,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加快构建以厦门为中心的区域产学研和科技开发联合体,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和重大项目方面,在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点,通过合作在闽西南区域建立科技园区或成果转换基地等形式,共享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转让成果。以厦门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推动闽西南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将对闽西南区域形成强烈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在更高的层面推进闽西南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激发创新要素活力
凝聚合力推进协同创新。围绕新兴产业建立区域高端开放式协同创新攻关平台, 集成研发、孵化、生产、推广产学研用等要素, 形成以法人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搭建集创业孵化, 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推进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选择合作伙伴, 明确责任分工和利益分配, 实现市场需求和成果技术供给有效衔接。
健全创新成果转化合作机制。构建成果转化落地平台,健全孵化中试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园区这一产业载体,确定大的技术方向,找到企业评估其技术,谈判选定合作方式,与此同时找好规模化示范项目,围绕示范项目建立团队,做出示范,找好市场开拓的路径,业务与团队融合成长。
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优化“海纳百川”等系列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金鹭领航”等各类人才工程,落实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政策体系,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型”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壮大重点产业多层次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提升企业创新能级
厦门应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 引导其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工作, 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及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应加大力度支持更多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要深入推进“三高”企业倍增行动。健全领导挂钩帮扶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增资扩产,实现倍增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力争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
第三,加大对中央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等大型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大型企业的引进落户, 带动本市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产业孵化, 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