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24浏览次数:398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农村农民内在活力。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农村农民内在活力。

■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七项具体要求中,排在第一位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增进身份和角色意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持作用。

●王元珍

“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今年“两会”热点议题。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激发农村农民内在活力,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继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始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及时研究农村重大政策、重要改革、重点任务,响鼓重锤、有力推进,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在“后扶贫时代”,激活农村农民内在活力,首先需继续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继续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如确保过渡期内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保持总体稳定、现有财政转移支付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突出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均衡发展等,提高农民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和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信心和重要性的认识,激励农民为全面实现农业强、 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努力。

持续加大产业帮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七项具体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振兴可以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富的目标;还可以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激活农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生动力。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落后、技术应用与发展缓慢、农村农业人才短缺等实际,一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多渠道增加收入;二要延续脱贫攻坚阶段的产业扶贫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产业逐步实现市场化、规模化、数字化:三要盘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培育、提升农业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以文化人,增进农民文化自觉自信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进程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目前我国乡村普遍存在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增进身份和角色意识,提高农民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持作用。

第一,加强“三农”政策宣讲,帮助农民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意义。要向广大农民讲清讲透乡村振兴战略及其部署,帮助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村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农村和农民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

第二,加大乡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书院和其他乡村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教育活动,把“两山”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唤起农民对本乡本土历史文脉、自然和人文生态的情感认同,培养和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激活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三,吸取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城带乡,培养越来越多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农民。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的就业人数约3000万。他们为乡村带去了技术、资金、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和理念,也带去了法治观念、规则意识等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动了农村农民克服传统小农意识的局限,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新农民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融合,均衡配置城乡教育和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

概言之,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除了政府主导,还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农民内在活力。唯其如此,才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顺利开展。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