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园地 加强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时间:2021-05-17浏览次数:363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

●连续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全局,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才培养是关键。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政治思想教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核心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高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出德艺双馨、具有高尚情操的艺术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弘扬传统  凸显特色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历史,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多元的传统艺术文化。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多样、方言众多,又有着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特殊地理位置,艺术资源相当丰富。以音乐为例,福建的传统音乐有南音、北管、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采茶戏、客家山歌、锦歌、褒歌、闽台童谣等,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台湾的本土音乐同根同源。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学府,厦门的艺术院校有责任有担当将闽南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并渗透到各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舞台实践中去。各院校可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开设相关传统艺术课程,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创作源泉,成为当代艺术作品的素材,让广大师生了解、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热爱传统艺术,从而增强师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同时还可推动两岸艺术文化交流。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课程思政不应墨守成规,也不应守旧老套,要想让思政元素深入人心,还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跟上新时代。艺术作品不仅要融合思政元素,还应结合时代热点需求,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角度,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感的形式呈现,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与艺术本体相结合,还应围绕“创新”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充满青春活力。

服务社会  勇于实践

 课程思政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课堂内。高校要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有机融合,建立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厦门的高等艺术院校应坚持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够在艺术表演、社会文化活动和艺术管理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为目标,积极参与地方演出活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成长。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服务平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去中小学实习、社会艺术实践、艺术考察,参加高规格的演出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合、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学科,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相比传统的、纯理论灌输的政治课,艺术作品在弘扬精神、陶冶情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打动人心,艺术领域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摄影、雕塑、电影等门类,通过创作及表演富有爱国情怀和正能量的艺术作品,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欣赏等过程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从而取得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的理念虽由来已久,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仍需不断深入。各高校还应在科学设计教学体系、深挖课程思政资源、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我们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个有献身教育情怀、有立德树人意识的优秀教师,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作者系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