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

时间:2021-05-31浏览次数:478
文化既是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亦是社会共同体的必然结果。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以及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受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际活动。

黄佳佳

文化既是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亦是社会共同体的必然结果。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以及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受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际活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中华文化与其他不同文化形态之中的文化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渗透、碰撞、转换、共享过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由来已久。从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汉唐雄风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互动造就了世界文明的更加丰富多元。而纵观历史,愈是实力雄厚的国家与朝代,对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自觉性愈高。当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坚决推进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传播水平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因此,“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正是当代中国开展跨文化传播的深刻内涵。

加深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内涵和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广义上看,一切可能产生对外联系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跨文化传播主体,而孔子学院等驻外或涉外教育、出版、新闻机构及其组成人员可看作自觉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生力军。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应深化思想认识,加深内涵和底蕴,“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具体而言,充分运用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开拓更多维度的跨文化传播窗口,将更高层次、更加现代的当代中国以整体形象展示给他国民众;其二,积极挖掘当地华人社会资源,以敦聘国内高校或孔子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各种形式吸纳有底蕴、有渊源的爱国华人华侨、国际友人加入跨文化传播主体队伍,促使传播效果更加本土化、更具影响力;其三,高度重视工作在跨文化传播一线的“形象代言人”,提升其思想意识与专业素养,使其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通过展现个人优良品质有力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丰富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层次和维度。跨文化传播内容若只聚集于浅层次的文化表象,其效果就只能停留于满足其他文化背景下人群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很难通过其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无有效帮助。无论是包含语言、文字、饮食服饰等的表层器物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生活方式等中层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深层精神文化,都可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中国故事”。同时,跨文化传播并非单行道,而是双向以至多向度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华文化通过这一过程与其他文化发生结合、冲击从而互相产生影响,实现交流交融。例如对于中秋节文化的传播,吃月饼、赏月等浅层现象反映出中华民族欣赏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而与家人团聚的习俗则是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人性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此类美好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极易引起共鸣,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背景,提炼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享性价值观,并结合共享性价值观开展跨文化传播,所谓“润物细无声”,从而获得深层次认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优化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与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国际间的互动与联动早已不拘于面对面的传播形式,大数据、云技术、智慧平台、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发展契机和空间。尤其在“新冠”暴发的后疫情时代,如何将传统传播与虚拟传播进一步深度融合?如何创新机制,形成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结合的传播生态?从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都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入探讨与切实解决的问题。我国互联网产业由于用户人数众多、市场竞争激烈,现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大部分头部网络自媒体、KOL账号的运营均相当成体系、成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并不逊色。这其中就有很多自媒体,内容成熟、真诚、富有特色,均属于非常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是高水准的跨文化传播名片的潜力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使命包含三个维度:中华民族形成充分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民族人格和民族精神高度独立自强自信,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大大增强,为第一维度;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更加正面积极强大,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得以良好塑造,为第二维度;中华文化既着眼于全人类的长远未来,又立足于全人类现实历史实践与生存体验,对人类普遍性问题和困境贡献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构建,是为第三维度。此三维度立体交织,互为经纬,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行动指明方向。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年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