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纵横 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时间:2021-05-31浏览次数:348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薛秀军 黄维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天在“两个一百年”接续奋斗的历史交汇点上继续推进文化建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就在于我们拥有人类历史发展中为数不多延续至今且能持续保持活力的文化,就在于我们有长期积淀、赖以根植的丰厚独特的文化土壤。也正是基于此,即便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我们既没有被迫割断自身始终绵延的血脉,也不会主动摒弃和否定自身厚重持久的传统。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仍然在始终不断塑造和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勇气智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仍然在不断展现和生成着中华文化鲜活饱满的生命力。

立足时代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一国之文化永葆繁荣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推进而发展的,这一伟大实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为在当代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形成独创性的文化样态提供了丰厚沃土,为当代文化建设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做出系统总结,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学理阐释中,从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解读中,提炼出富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创造了条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基础的、根本的内生动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坚持交流借鉴,实现博采众长

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借鉴是文化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必须在开放中才能实现繁荣,只有在和其他文明的碰撞中才能擦出火花、迸发力量。“天地之道,有容乃大”。自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在开眼看世界的摸索中开始走上向西方学习的路途,开启了中西文化更为直接、近距离的交流碰撞。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依然离不开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只有在互相阐释和互相理解中达成彼此认同,取得文明共识,才能够深刻了解各自文化的魅力特质,才能更好展示自我文化的价值理念,并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不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和学习互鉴的态度,在吸收转化和对话兼纳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事实上,只有在与其他文化更广泛深入地交流互动中,我们才能真正生成这份自信与自豪;而越是拥有这份自信与自豪,我们才更要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更要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和互融。

激发文化活力,满足人民需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方位的,不仅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领域,更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这是“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我们用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宝贵财富:从农耕种植到驯化圈养动物、从精研医药到观天文地理、从发明工具和创立文字到钻研科技和发展文化艺术等,中华文明的成就无不令后世赞叹;从农业技术到“四大发明”、从铁器制品到冶金技术、从丝绸瓷器到郡县科举制度等,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发展史进程;古建筑的卯榫工艺和敦煌石窟美轮美奂的壁画中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书法彩绘和水墨嫣然中传世已久的人生哲理,中华文明的精神品质令世人折服。今天,我们要在继承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挖掘丰富其内涵,激活增强其活力,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媒介,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厦门作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在其自身发展中,不断延续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既很好地传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承载和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融合,以时代精神不断注入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贡献了具有厦门特色的样本,从而为厦门提升高品质生活,形塑传统与现代兼具、中国与世界、海内与海外互融的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城市品格,奠定了基础,为厦门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劲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