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要政治任务 履行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3-12-12浏览次数:517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深刻理解掌握思想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要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工作部署上的任务和要求,以之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体用贯通、体用结合中学深悟透做实,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杨正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深刻理解掌握思想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要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工作部署上的任务和要求,以之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体用贯通、体用结合中学深悟透做实,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聚焦首要政治任务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工作“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两个觉悟”体现了党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必由之路的深刻认识,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两个觉悟”始终是党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要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了根本方向和使命任务。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建设一支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干部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聚焦凝心铸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持续深入、毫不动摇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党员干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

  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源于人民的探索和创造,植根于“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土壤,向人民群众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这一指导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才能使世代中华儿女共同培育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定的民族自信、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更为磅礴的人民力量。

  遵循三大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都突出地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文化自信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色和核心内容,他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风雨而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创造和传承了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民最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近代以来的中国在文明冲突和世界变局中,迸发出深藏在历史文脉中的强大自信自强力量,穿越苦难、奋力图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最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互促进,坚定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前提。

  秉持开放包容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形成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坚定自信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体现当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民族气质与文化品格。

  坚持守正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哲学境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大力解放思想、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体现厦门担当作为

  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原创性、系统性的论述。他提出“风景资源文物古迹都是宝贵财富独特资源”“文化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文化是联系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等重要论断;赞扬厦门人民群众和厦门同志在拼搏奋进中创造了陈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等,凝聚成了一种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厦门精神;从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物保护、精神力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功能等方面,为厦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指引方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上担当作为,是厦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责任和使命。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作者系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