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鹏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早在1985年,习近平同志就勉励厦门大学青年学生张宏樑要“自找苦吃”。进入新时代,梳理“自找苦吃”的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挖掘“自找苦吃”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对激励广大青年学会吃苦、努力拼搏、担当有为,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创造不悔青春具有重要意义。
“自找苦吃”是一种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自我磨砺。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敢于“吃苦”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和愚公移山等故事无一不是古代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迎难而上、不畏艰难、不怕“吃苦”,锻造了中国人的坚毅气质,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新时代青年人要如何“自找苦吃”呢?首先,要深刻理解“自找苦吃”价值内涵。青年人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青年工作的最新指示,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重要论述,结合时事热点学习“自找苦吃”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自觉接受“自找苦吃”思想洗礼。其次,强化自身对“自找苦吃”的精神认同。厦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创业阶段,都涌现出许许多多敢于吃苦、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青年人更要从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中不断强化自身对“自找苦吃”这种精神的认同感,进而把厦门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内化为自身“吃苦”的精神力量。最后,以社会为“大课堂”践行“自找苦吃”。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应借助主题教育,主动下沉到基层锻炼,扎扎实实在田间地头、在项目工地、在社区小区等一线建功立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吃苦不是吃亏,当代青年人要在基层“大课堂”修好“吃苦”这门“必修”课,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通过“自找苦吃”提升自我,让青春在“自找苦吃”、不懈奋斗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进而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章来源:厦门理论在线,作者系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