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一结合的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激发文化建设动力,坚定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繁荣,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深层次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
■在新时代的广阔文化空间中,我们应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造就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文化新气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张有奎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一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主要原则和重要意义。
领会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有机结合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里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一结合的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925年,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名为《马克思进文庙》的文章,该文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马克思和孔子对话的场景,最终认为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核心问题是古今中西问题。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其一,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介和物质外壳,它直接影响思想的交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据此,他要让哲学说德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体现它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唯此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的民族财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因而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其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我们无法摆脱传统,传统是我们重要的思想资源。马克思强调,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他还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在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当然,这里要有对传统的辩证批判态度。1918年,李大钊不满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偏颇,提出救世界之危机的办法是“第三新文明”。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坚决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文化保守主义。它无视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故步自封,没有看到扎根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也有糟粕的部分。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它跟在西方文化的后面亦步亦趋,妄自菲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心聚力作用。完全抛弃优秀传统文化,那就是倒洗脚水的时候连带着把小孩子也倒掉了,这是不可取的态度。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本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就是弄明白“道”和“理”,“达用”就是经世致用。“明体”只是手段,“达用”才是目的。体用贯通是强调道不离器,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内圣外王之道,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统,即真理法则及其传承的历史。
造就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的主要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激发文化建设动力,坚定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繁荣,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深层次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它的主要原则在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
其一,坚定文化自信。自信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积极心态。这种自信的底气在于,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屡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种自信的实质在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就是说,它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这种自信的任务在于,立足当代实践,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跃迁。这种自信的样态在于,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其二,秉持开放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倡导的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只有在流动、开放、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发展了中华文明。汉唐盛世,万国来朝,体现大国风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里强调的理念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西方中心论者坚持的是线性进步观、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他们的核心思想在于,西方文明是最优越的,因而应主导世界。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常常强调,中西关系是传统/现代、落后/先进的关系,西方是先进和文明的代名词,非西方是落后和愚昧的别称。他们奉行的是文化霸权主义,坚持一种非此即彼、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模式,总想把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强加于他人,热衷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经常搞种族歧视、科技鸿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使得民族的、地方的文化变成世界的、全球的文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张力关系凸显出来,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造成文化价值冲突,文化的多样性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英国学者汤因比以“挑战—应战”模式形容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最重要的交往就是一个文明战胜和征服另一个文明。然而,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造成同而不和,而不是和而不同。它不得人心,难免失败的命运。
其三,坚持守正创新。冯友兰说:“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既反对照搬照抄,食洋不化,也反对守旧复古,教条主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衔接。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三个方面。
其一,理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妥善地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与文化、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等重大文化问题,具有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原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其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铸牢中国道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造就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造就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它是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的钥匙。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其三,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助益各国现代化文化主体性的塑造。文化主体性是一种文化自我意识。它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之根基,体现着独属于本民族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它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其他各个民族和国家保持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塑造文化自我具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的广阔文化空间中,我们应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造就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文化新气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作者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哲学研究”【批准号:23&ZD033】首席专家、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