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时代议程中的伦理思想:第一届伦理思想创新论坛”日前在厦门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四十余位学者围绕伦理学的时代意识、理论创新、实践关切与文化使命展开研讨。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在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自1921年设立伦理学课程以来,始终重视人文精神培育与伦理学科建设,构建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伦理学界的共同使命,期待参会嘉宾们深入探讨前沿问题,推动形成中国伦理学厦大学派。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高度评价厦门大学的人文学术传统,指出当前时代充满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深刻重塑着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呼吁伦理学人以学术回应时代,承担起定义时代的精神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霄重点阐述了应用伦理在当代伦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指出应用伦理将为伦理学跨学科对话与服务时代议题提供新的视角,期待厦大在应用伦理领域取得新成绩。厦门大学教授张曦报告了创办伦理思想创新论坛的目的和中长期构想,强调论坛旨在强化时代问题意识,倡导中国伦理学人更加积极主动回应“时代之问”与“文明之问”,推动伦理思想从传统学说史研究转向立足时代议题的问题型研究,为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四位资深学者发表主旨演讲,聚焦哲学伦理学在时代变局中的理论使命与实践担当。万俊人指出,哲学与时代本质上相互定义,真正的哲学不应置身事外,而应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积极介入现实。为此他呼吁学界打破学科壁垒,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重构知识和意义,通过思想与行动引导技术、文化与制度朝向更符合人类理想的发展方向。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结合团队伦理学实践研究的长期经验,提醒应用伦理学在兴起过程中面临“学用失重”“如何应用”与“应用场域”三重风险。他强调伦理学者必须在“应用”中坚守人文理想主义、文明理想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价值与事实的辩证互动中,履行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使命,由此才能超越风险,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文化贡献。武汉大学教授李建华从“事件化”转向的角度切入,认为面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复杂伦理事件,应用伦理学应由规范优先转向以事件为中心的情境化思维,应当打破静态、实体化的思维,注重价值协调与多元互动。同时在情境敏感性与普遍性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复旦大学教授邓安庆从全球变局出发,主张在“如何能有一个世界”的根本追问中,将伦理理解为世界构成的存在机制,在正义秩序与个体自由的辩证张力中确立新的普遍性规范。只有这样,全球伦理才能为分裂的世界提供兼具古典深度与现代视野的价值根基,使哲学在加速变革的时代中履行其使命。
分组报告环节,二十五位我国伦理学界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学者在各自的报告中,从现实关切、传统智慧与全球视野出发,共同描绘了伦理学在多元变局中的理论创新与文明使命。与会学者从青年群体心态、国际关系范式变革到宽容的边界与道德推理框架,展现出伦理学立足时代回应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围绕应用伦理的话语原创与新技术背景下动物、人工智能的共同体地位,凸显学界对前沿议题的敏锐把握。在对古今中西文明形态的讨论中,俄罗斯文明的伦理特质、西方古典的闲暇观、斯多亚学派的命运论、马基雅维利、但丁、康德、尼采对文明秩序和历史进程的价值思考,以及中国古典德教、辞让、孝道的再解读,共同构建起古今中西伦理思想的多重对话。与此同时,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学意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标识,学者们充分思考了中华民族伦理文明现代形态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彰显了当代伦理学在文明重建中的使命担当。(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博超 通讯员胡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