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志愿活动
让孩子们知道了百家姓
背后的传奇故事
又为研究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近日,厦门市大同小学的志愿者
走近了中华姓氏文化
埋头于堆积如山的族谱资料
开辟了小学生“文化志愿”新土壤
3月11日,17名大同小学“同心圆小志”,走进了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研学志愿之旅。
当天,孩子们的任务是帮忙研究会整理族谱材料。要胜任这份“工作”,首先对中华姓氏文化要有一定了解。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淑娥女士用一场精彩生动的讲座,为同学们娓娓道来中华姓氏文化基础知识,用详实的图片展示了姓氏源流及图腾的演变过程,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闽台姓氏族谱展示厅。
“我们陈姓原来是舜的后人”“我们薛姓的图腾竟然是一幅小地图” “我们家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陇西李氏”……研学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拿起了自己的姓氏“做文章”,不知不觉中,对族谱和姓氏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趁着同学们还沉浸在“赵钱孙李”的“奇幻世界”中,研究会会长王欣欣先生为同学们介绍了族谱分类整理的大致流程。
随后,同学们分为几队,协助工作人员,对馆内堆积如山的族谱材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整理间隙,一位同学喃喃道:“将来,我想建一个网站,用漫画等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传播姓氏文化!”
听到此言,一旁的研究员竖起了大拇指:“几个小时的志愿活动,可能整理不了太多资料,但我相信,姓氏文化已经在不少同学的心里种下了种子。可以想象,他们会带领更多身边人探寻自己家族的姓氏渊源,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人的家族故事。”
“这次研学志愿之旅的成效太好了!孩子们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组织这次活动的大同小学陈子昂老师说。
说起这次活动,其实也是源于一次偶然。有一天,陈子昂看到了一篇学生的周记,孩子生动地介绍了自己参加姓氏文化科普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样的活动,结合学校的志愿服务,带给更多的同学呢?”于是,陈子昂立刻找孩子了解活动细节。顺着孩子提供的线索,他直接登门拜访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研究会一听来意,更是喜出望外,活动的计划很快就定了下来。
让陈子昂想不到的是,活动的消息刚一公布,马上收到家长们的积极响应,甚至连孩子们也呼朋引伴前来报名。
“现在回头看,其实活动受欢迎、成效超预期完全是合理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流淌在师生家长血液里的东西,我们常说教育学生要接地气,长在身上的必定是接地气的!” 陈子昂说。
“这次活动,也给学校带来了很多启发。今后,我们会继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合到孩子们的志愿服务中,不断拓宽《爱上我们的文化》文明主题校本课程的边界,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大同小学校长庄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