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成果,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
为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开展“奋力拼博、奋勇争先”专项行动,2月20日下午,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在市社科联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会上,我市8位社科理论界代表,聚焦《纲要》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就如何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建设社科强省、文化强市的实际成效展开研讨交流。
大家认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习教育上更加深入、更有实效,在研究阐释上更加系统、更有学理,在宣传普及上更接地气、更有生气,为我市坚定改革信心、汇聚发展合力,积极发挥社科界的智慧与力量。
现将部分专家发言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张有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忠实原著、简明扼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因而是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这里重点谈三点认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在文化建设目标方面,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在文化建设动力方面,提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在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方面,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文化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两个结合”;在全球文明和文化方面,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美美与共。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一思想对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它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引中国人民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担负文化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守我们的文化主体性,驳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抵制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等论调,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明更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彰显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它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悟它的科学真理价值,深刻领悟它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刻领悟它的博大文化情怀,深刻领悟它的鲜明实践品格,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杨正武(厦门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深刻理解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是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任务。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这一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党的文化领导权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坚定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深刻回答“什么是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强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党管互联网;创新回答“怎样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提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始终坚持文化领导权是党的成功之道。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事实证明,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根本原因就在坚持和加强了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焕发出的强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显著标志。
领导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和指导工作。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朱丹红(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条鲜明主线。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条道路既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创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奇迹,更开创了精神文明的新境界。今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着物质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充分实现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引领作用,实现了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物质文明之中,成为物质文明发展的“导航灯”和“助推器”。
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积极探索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地方路径。一方面,着力夯实物质文明基础,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打造“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红色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带动效应,推动文化影视、法治影视等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市民文化节等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建一批新型文化空间,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厦门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地方实践,大大提升了城市影响力,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孙伟(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和推动理论创新的党。“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充分证明着我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历史主动性和鲜明创造性。
映射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个结合”是我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聚焦于强烈的问题导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总结形成的,富于理论创造性、彰显文化主体性,标志着我党在一次次实践考验中和不断磨砺中走向成熟。在新时代条件下,保持持续奋斗的原动力和精气神,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
为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实现物质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只有继承、发展和创新五千年文化,真正夯实中华民族文化底色,实现物质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注入真正的“中国特色”。“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高度,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思想指引。
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所谓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与东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冰炭不可同炉的思想误区,凸显了两者之间的高度契合性,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成就,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找自身发展道路,避免西方现代化陷阱,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从广袤的历史纵深讲,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知道中国何处而来;不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把握中国向何处去。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科强市
●林涛(集美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厦门作为闽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东南沿海重要门户,拥有独特文化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肩负着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科强市的重要使命。
深挖理论富矿,聚焦特色研究。社科界要充分借助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进一步系统性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厦门的孕育、发展和实践历程,形成一系列高质量原创成果。同时,要聚焦厦门的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嘉庚精神、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挖掘其中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为厦门社科强市建设筑牢理论根基。
集聚社科人才,提质科研平台。推动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加快对社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人才政策和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各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汇聚厦门。特别是要关注青年社科人才的引育,搭建引进、培育、交流平台与举措。去年,市社科联举办首届在厦高校青年社科骨干研修培训,课程设置精准对应青年社科人才自身发展的技能所需,参训人员反响较好。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在厦的省级智库平台和省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品牌特色,增强智库服务政府和企业能力,发挥好“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扎根本土产业,铸造文化韧性。2024年,文旅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厦门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文化韧性。一方面,依托影视、文旅、会展、赛事、时尚和创意设计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打造厦门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厦门文化产业持久竞争力;另一方面,厦门持续推进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焕发生机。
推动老龄文化事业新发展
●徐丽丽(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积极应对老龄化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养老事业的发展肌理,对推动养老服务革新、培育优秀养老人才、营造理想养老生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范式意义重大。
筑牢思想根基,夯实责任“厚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老龄事业中,要紧扣《纲要》要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养老服务工作者深刻领会其核心精神、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将使命扛在肩头,在日常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文化根脉赋能养老服务,为民生领域的“中国之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聚焦社会需求,提升践行“温度”。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探索“文化基因+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全力打造兼具人文温度和智慧精度的中国式养老方案。一方面,通过文化浸润,大力推动全龄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凝聚起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为养老服务注入智慧力量,推动服务供给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智适配跃升,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强化人才塑造,增强担当“力度”。老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支撑,更迫切需要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和坚定职业理想的素质人才。应秉持价值为魂、知识固本、技能强基、情怀润心的教育理念,精心培育一支业务精湛、德才兼备、满怀热忱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使其成为推动“老有颐养”民生愿景落地开花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担当作为。
壮大主流叙事 唱响时代强音
●黄伟伟(厦门日报一级首席评论员)
主流媒体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把握互联网舆论主动权,坚持正能量引领大流量,大流量放大正能量,让主流舆论成为舆论主流。
做主流价值引领者。党媒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信息化时代,主流媒体要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
做优质内容创作者。主流媒体要占据主流舆论阵地,需要依靠不断增强“四力”来体现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优势,努力为受众提供导向正确、积极健康,于社会进步发展有益又受到受众欢迎和接受的传播内容。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要将目光聚焦百姓生活、衣食冷暖,聚焦凡人善举、身边故事,从群众喜怒哀乐、奋斗经历中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呈现更多“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优质内容,努力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
做融合转型推动者。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主流媒体要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善于运用信息时代的科学理念、先进技术武装自己,更加主动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着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全媒体矩阵,综合施策,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继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出版的《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成果,是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更有责任、有条件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得更加深入、践行得更富成效。全市社科理论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怀着深厚感情、用好独特优势、带着特殊责任,深学细悟笃行,以社科强市建设为抓手,要突出快字当头、实干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宣讲,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陈海明(厦门理工学院教授)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构建多层保护体系。要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同时,要加强考古工作,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此外,还需保护传承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红色资源同样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保护是首要任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培养好传承人。
理顺工作责任机制。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切实增强权威性、协同性、约束力。同时,要强化党委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
推动文化交流合作。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基因,其包容性与和平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不仅有助于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纽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遗产保护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