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文科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以“两个体系”建构打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体两翼”,二者协同发力,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先后召开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同年,中央印发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深化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这一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个体系”的双轮驱动:自主知识体系是文科教育的根基所在,没有这一根基,文科教育就容易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难以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人才培养体系是知识生产的动力源泉,没有这一体系,知识体系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也将无从谈起。因此,立足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我们必须要深化新文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两个体系”建构引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全面总结新文科建设阶段成果,以“两个体系”构筑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自2018年以来,全国高教战线层层递进、久久为功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两个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一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上,主动对接国家急需领域,实现“需求导向”的精准布局。高校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文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近五年,全国高校调整文科本科专业点8148个,占文科本科专业点总数的26%,重点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新增了一批国家急需的战略新兴专业。同时,聚焦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建设了51个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14个部校共建新闻学院、60所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高校和22所公共外语改革试点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文科教育正在从“象牙塔”走向“主战场”,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二是在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上,深化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关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升级。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聚焦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积极探索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图谱,推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塑,建设了一批文科类“金课”“精品教材”;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育人改革,推行项目式实践锻炼,创办“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等文科赛事,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升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聚焦科技素养的培养,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和应用融入文科专业教育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AI+”特色项目,自主开设了一批“AI+”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上,坚持自主性原创性突破,推动知识理论方法创新。实施经济学、哲学“101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牵头建设了23门核心课程,提炼266个知识模块、1309个知识点,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体系。同时,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全国40余所高校发起“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立13个自主知识体系学科联盟,牵头建设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组织召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山东大学也正奋力争当时代文化“两创”排头兵,系统布局山东大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工程,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鲜活实践。
经过几年建设,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明显跃升,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斐然,基本构建形成了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科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大信心。
三、科学研判国内外发展新态势,以“两个体系”建构布局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围绕高素质人才、科技制高点和知识话语权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西方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优势和话语权,在全球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理论霸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打破“西方中心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能解释中国实践、引领全球发展的“中国理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快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上发声的高素质文科人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
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的需求愈发迫切。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这些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亟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改革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同时,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自立自强等新课题、新挑战,都需要我们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为国家发展稳定提供智力支撑。
四、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以“两个体系”建构夯实强国建设的根基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文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需要深化新文科2.0建设,加快构建“两个体系”,推动自然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第一,以中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筑牢人才根基。一是强化价值引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发挥好文科培根铸魂育人功能和价值外溢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文科专业结构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优化调整和升级迭代文科专业,建强教学核心要素,深化产教科教协同育人,建设专业特色学院和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推动文科教育脱虚向实,培养实战型、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三是推动数智赋能,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建设“文科教育+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未来学习中心和教学大模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发挥文科价值判断、伦理约束、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大力推动“在地化”国际人才培养,拓展海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全球实习基地网络,探索关键领域人才海外实践新模式,推动文科教育出海,提升文科教育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第二,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理论自信。一是强化问题导向,让知识体系“接得住地气”。要坚持问题意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国际复杂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有组织地开展“靶向研究”,在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基于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二是推动学科融合,让知识体系“迸发出活力”。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搭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交叉性学科,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以多元化知识、综合性方法激发知识体系创新活力。三是加强国际对话,让知识体系“走得出国门”。要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前提下,批判性借鉴、选择性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综合运用学术对话、访问交流等途径,全方位加强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效“引进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多形式推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优秀成果,让世界看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第三,以“两个体系”协同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高地。一方面,要以知识体系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内容源泉”。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体系的育人功能,将知识体系创新成果有机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引导学生,造就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另一方面,要以人才培养反哺知识体系建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创造主体,其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知识体系能否突破固有边界、回应时代需求、实现创新发展。只有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文科人才,才能为知识体系建构注入创新活力,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形成“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共同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作者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