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型塑国家软实力的系统工程。基层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面向基层的“铸牢”教育需要增强浸润性、渗透性,需要将教育内容、话语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高为低。社会是普罗大众的群体组织,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传播、弘扬的空间场域和人际网络载体。基层“铸牢”教育是言传身教、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的结合。基层“铸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永远在一起的认知、价值、规约普及成“心照不宣”“人心所向”的共识,并转化为人们的规则与行动。
关键词: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效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持久性工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其中基础而重要的环节,就如何开展“铸牢”教育、如何开展好“铸牢”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多次阐述和强调: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2023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12月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谈道:“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又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这一系列的阐述和强调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体系、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为各地、各部门有效开展这项教育提供了遵循,也是基层开展“铸牢”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浸润基层
基层社会是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底盘”,又是国家宏大教育落地的“末”。21421个镇、8190个乡、9045个街道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基层社会。如何将重要而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建设与治理方略,春风化雨、雨润春壤般地讲给基层干部群众,真正让基层干部群众记得、懂得是个难题。基层“铸牢”教育讲得好、讲得透、讲得实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有效转化:一是从文件话语向宣介议题的转化,二是从顶层严谨话语向基层生活感知的转化,三是从想象理解话语向具象表达事务的转化。三个有效转化也是传播技巧或宣介环节对于“术”的选择。
(一)如何化虚为实
相对于长期处于实务观察与具象思考的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抽象的概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与教育要求的“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四对关系”等也是抽象显“虚”的,那么一个重要的转化环节,就是参悟透内涵与要求的本质,再实化为通俗的理解。“四个与共”即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涉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情感、荣辱、信任、生命托付与相伴永远,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各民族永远在一起,不管苦与甜、难与荣,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四个共同”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本质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疆域、历史、文化和精神,实化为一句话就是“中华民族的家底、现在国家的家底,不管软的、硬的,都是大家攒下来的”。“五个认同”即对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要确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信任谁、走什么路的问题,实化为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意识”即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涉及个人和群体身份以及行为规则的恪守问题。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做一个好国民、好公民、好市民(村民),心里有法、按法办事”。“四对关系”即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四个关系”,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坚持的原则。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和而不同、异不伤同,大家庭有我,大文化含我,钱袋子鼓、脑袋子明”。
(二)如何化大为小
不言自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从“小”到“大”的,人际和群属感知是从家庭、亲属、村落(社区)到乡亲、民族等的“扩大”;社会治理和行政区划的感知是从村社、乡镇、县域到省域、国家等的“扩大”。个体关于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感知扩大,一般是涟漪式的圈圈荡漾开去的,这种空间“扩展”又是和个体成长的年龄、阅历的“生长”相伴的。与社会成员个体成长的次序和认知进路不同,诸如“铸牢”这样“高端”“大局”“正确”的教育是从大到小的,这似乎和个体认知进路是相逆的。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相逆”呢?思路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有我感”宣介设计。以小见大符合个人的认知规律,既包括事象空间上的从小放大,也包括发展进程中的从小看大。
以宁夏、甘肃人喜爱的八宝茶为例,传统的八宝茶以绿茶干茶为主料,配以红枣、核桃仁、桂圆肉、枸杞、芝麻、菊花、葡萄干、冰糖(如今黑茶、普洱茶也成为供选择的主料,玫瑰花、苹果干等也进入了辅料行列)。一位生产八宝茶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企业家说,“八宝”来自天南海北(茶叶来自南方产茶区,桂圆主要来自岭南,枸杞、芝麻、葡萄干主要来自西北,食用菊主要来自广东、安徽,黄冰糖主要来自广西、云南等地),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劳动成果,少了哪一样,都缺了一股中国味儿。而茶碗上的图案、山水花鸟等无不代表着吉祥如意以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八宝茶作为一种区域性饮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而将小小的“八宝”“茶碗”扩展开来,就是大大的市场、大大的文化,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空间上的从小放大,就是将小的事物、现象通过要素联系从一个区域、一个民族扩展到更大区域、更多民族之间的套嵌和“离不开”。
多年来,我们到民族地区调研见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推进这些发展的条件、动力、政策等要素却往往无从直接看到,这就需要从发展历程中去寻找。2023年暑假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熊汉俊们”的事迹,了解到近30万铁道兵参加修筑成昆铁路,牺牲2000多人,相当于1公里牺牲2人。阅读《铁道兵英烈名录》收录的铁道兵35年战斗历程中牺牲的8300多名官兵的事迹,我们深深懂得了路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懂得了每条路都有灵魂,都积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验现今的发展成就需要回溯发展的进程,需要懂得发展的原因。发展进程中的从小看大,就是要通过挖掘、发现促进发展的政策、人物、精神等,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寻的不易、成绩取得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从一定意义上讲,化大为小也是化高为低。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发展是由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发展汇成的,是由亿万干部群众干成的,将国家整体发展与进步细化为千家万户的发展,就能将国家与民族、家庭、个人联结起来。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的时代精神,也是由亿万干部群众的奋斗、进取共同呈现的。化大为小、化高为低就是人民至上的体现、就是历史发展中的群众观,就是人人“铸牢”的有我感。
二、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体验
近两年,笔者在参加国家民委全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赴新疆、河北等地宣讲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党和国家宏观层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细化、实化为基层社区、乡村的教育内容,其中存在的挑战既有如何“接天连地”地将顶层治国方略向基层传达转化的问题,也有如何将高度浓缩、概括的文件话语转化为乡村群众的日常话语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边讲解、边调研、边探索,旨在寻找答案。
(一)如何定位县域的“铸牢”工作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我国行政区划设置的基本单位,县域主要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民族自治县、旗、民族自治旗、特区和林区等,同时县域又是一级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基本经济区。作为区域的基本组成单位,县域发展需要兼顾城乡,兼顾城镇发展,是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可以说县域工作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基本单元和基层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的“铸牢”工作是整个国家“铸牢”工作的基础。
2024年6月,笔者在赴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宣讲过程中,结合县域县情,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感悟出一个基本的关联,那就是如何将地方、基层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衔接起来的问题,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身在地方、心系中央、融入全国的思路。例如孟村回族自治县的管道装备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2023年拥有管道装备企业1800多家,管道装备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38家,管道装备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该县的管道装备制造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从“零资源”到“大产业”的发展之路。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孟村管道装备产业博览会”,吸引国内外300余家企业参展,现场有12个,总投资25亿元的优质项目签约。孟村,这个既没有铁矿资源,也没有钢铁生产企业,更没有弯头管件产品需求的小县,竟发展壮大成了一个年产值超240亿元、钢材吞吐量千万吨,有着1400余家弯头管件企业的“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之都” 。孟村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以上城市及南方部分县城均设有销售网点,常年驻外营销人员近2万人,中低压管件产品市场覆盖率达60%以上,产品远销日、韩、中东、欧美、东南亚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正是依靠国家乃至世界的大市场,2024年孟村回族自治县入选国家民委公布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名单。
同样,位于燕山深处的青龙满族自治县依托全国大市场,将林果、畜牧、中药材、食用菌、杂粮五大特色产业作为全县特色主导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北方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青龙样板”之路。截至2022年底,青龙板栗栽培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年产量6万吨,年产值12.9亿元。冰板栗、山楂条等系列产品,销售到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该县已注册天猫青龙旗舰店,成功签约“盒马县”“盒马村”,县乡村电商商贸物流体系成功贯通,全县活跃电商店铺近4000家,带动就业1.5万余人,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2.6亿元、增长21%。可以说,生产生活中的离不开、共同利益的获取等是理解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实际上,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区域都是市场共同体(进一步讲是利益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从属于基于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相互开放、规则统一、公平竞争、循环畅通的市场制度安排,密集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无处不达的物流系统、万物互联的信息平台等更是密集织造起物质、文化、情感交叠互通的巨大网络,共同体建设的条件从未如此便利、基础也从未如此坚实。
(二)“铸牢”体现在主责主业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但在围绕如何贯穿“铸牢”主线,基层干部群众存在一定的困惑,甚至出现了为了“铸牢”而铸牢的形式化。笔者曾经调研一个地方政务大厅的“铸牢”工作,该政务大厅规模巨大、设施完备、工作人员素质高,实属当地的窗口单位,甚至还有机器人引导人们办理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为了贯彻“铸牢”主线,大厅的墙壁、楼道墙面上都张贴了宣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标语,工作人员电脑的屏保也设计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专门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岗。在交流的环节,笔者指出政务大厅依托优越的条件,工作人员立足本职本岗热心、诚心、暖心、细心、耐心地为各族群众服务,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服务而认同党和政府、认同国家和社会主义,就是在增进“五个认同”,就是在切切实实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每个人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为各民族和谐地在一起而努力工作就是在身体力行地“铸牢”。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友善相待等有助于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井然有序的行为都是在“铸牢”,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要真正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好好地、美美地在一起。我们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铸牢”连接起来、联系起来,做到做而知之,知而明之。
现代社会的分工细化了人们的职业,职业是人们相互在生产生活中的专业服务供给,立足本职、认真履职就是在为他人服务,也是在将自己的存在价值通过职业贡献镶嵌入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巨大网络。“职业”反映着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内容,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范畴,职业是职分,是应做之事,职业也是常业、事业。社会性是职业最为突出的特点,从业者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所必需的,来自社会需求和社会分工,从而具有职业价值。人们一旦从事某种职业,就相当于参与了某种社会劳动,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彼此的责任又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阅读职业分类,比照自己现实生活与各种职业林林总总的关联,我们不由会生发出对各个职业的敬畏感,并对不同的从业者心存感激。可见,社会成员的彼此关联、共同生活是通过不同的岗位和职业分工来实现的,这也决定了每个人认真履职履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业缘基点。
(三)“铸牢”负载于众多的鲜活生命个体上
2023年6月,笔者有机会到哈密调研,在与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座谈中,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聚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邻里间的相濡以沫,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古道热肠,也是军民之间的赤诚守望。费孝通先生在其论作《乡土中国》中最早提到熟人社会,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更多的是指乡亲们之间的信任、亲和与牵连。作为熟人社会的乡土空间,是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社会,也是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熟识的社会。传统的乡土社会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之上,血缘的联系让彼此有了天然的亲近和信任,地缘的限定让大家彼此自小交往,相互熟悉,有忙应帮。
1957年,5岁的于学然随父亲从河北支边到新疆,父亲在当时的五堡乡卫生院当医生,医疗服务是超越文化差异最为实在的需求,医生也更易获得敬重,之后受人尊敬的于大夫选择留在地处戈壁荒漠之中却树木成林的博斯坦村,举家从河北迁来,成为博斯坦村唯一的汉族人家。于学然从小便融入了这个维吾尔村落,拿他自己的话说“说维吾尔语比说汉语溜”。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懂双语,于学然时而到哈密城区做生意,并成为村里第一个买大货车跑运输的人。1998年除夕刚过,邻居哈德尔·伊麦尔德的妻子难产,五堡镇卫生院束手无策,情况万分紧急,于学然立即开车将哈德尔·伊麦尔德和妻子送往哈密市的医院进行抢救,由于送救及时,孩子顺利出生,母女平安。2003年,父亲于甫云去世,村里家家户户都来送别。老人们还轮番上门陪于学然的母亲说话,予以安慰。从河北老家赶来的二叔说,村里有这样的好邻居,不是亲戚胜似亲戚。这就是邻里生活、这就是父老乡亲,这样的民族团结是过日子过出来的,也温暖着村民,乃至传到了河北老家和更远的地方。
位于哈密市伊吾县东南部的下马崖乡,区域面积4714.48平方千米,距离哈密市214公里,三个自然村267户,人口约900人,常住人口500多人,外来务工人口200多人,距中蒙边境40公里。在这片人口密度0.5人/每平方公里的小型绿洲结构的空间,村民与外界被戈壁阻隔。下马崖乡边境派出所便成为当地居民最为坚实的依靠,在人烟稀少,社会资源短缺的环境里,这种作风优良、年轻力壮的队伍成为乡民主心骨,而当地的乡民社会也成为派出所战士的社会人际、社会环境支撑, 在荒凉的戈壁荒漠中,兵民结为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拥军爱民成为生活日常。在这里,边防派出所的功能与其说是治理,还不如说是服务和建设,有走街串户为村民日常维修的“物业民警”,有便民理发室、儿童活动室、农资服务室、抢险保障室,照顾老幼、帮助剩余劳力外出务工都成了派出所的工作范畴。派出所内的甜水井曾经是当地唯一的水源,为群众分水、送水体现着“爱民清泉供百口”的生活保障;派出所连续七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每次获奖归来,群众载歌载舞,面对今年开展的第八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评选工作,村民最为期盼。日常生活中警民的休戚与共、珍爱荣誉的荣辱与共、面对缺水大风暴雪的生死与共、建家戍边的命运与共将这一小块绿洲打造成“微小共同体生态”。当笔者问派出所教导员:你们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也管、照顾老人也管,刮大风帮村民收晾晒的种子也管,似乎是事事都管,那么咋守边啊?指导员说,我们觉得守住村民的心,就守住了大局,守住了边疆。60%的民警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当地村民是维吾尔族,这也构成了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传承当地人所深切感知的“四个与共”理念,传播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传扬方寸绿洲演绎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讲好下马崖故事的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是对共同体社会生活的反映,来自鲜活的生产生活,并被人们提炼、珍爱、传承,它是对人们良善生活、人际温暖、人间真善美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来自无数的个案、长久的感动,因而基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就是要寻找、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格化故事和案例,感知故事内容,感受案例情感,感动于人与事所负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感染于人和事呈现出来的“四个与共”。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化大为小,也要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是春风化雨润基层的需要,“以小见大”是将基层经验升华为家国大计的需要。
三、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机理考量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遵循认知规律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也一定是具有特定机理的教育。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机理很多,在这里仅仅论及两个机理:一是良善意识的社会感染效应,二是家国同构的展升效用。
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会起到一定的认知整合和认知统一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笔者在走访下马崖乡村民时,大家谈及最多的就是民警们全方位的服务,曾经长期为大家解决饮水问题的派出所内的甜水井,以及坚持多年为群众送水的派出所的民警和送水所用的大铁桶车。大家还会想起曾经在派出所里一起围看第一台黑白电视的场景。村民们口头上常常不自觉地说“咱们派出所”。一位本村的民警说,从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起就特别崇拜与学校相邻的派出所内的民警,他们为乡亲们干实事、真干事、自己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民警。这些同质性的群体感受,自带温暖与良善,并汇集成记忆、情感、意识的池塘,浇灌着人们。良善的意识自带价值、自带情感感染力。在这里,派出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是社会主义,是民警的职业道德。派出所收获的是村民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如果说下马崖附近的坎儿井,是从高到低一个个泉眼涌流汇聚的灌溉水源。那么,在下马崖也涌流着一个个情感的泉眼、精神的泉眼,汇集成这个微小共同体的“四个与共”,事事、时时、处处感染着大家。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与建设的基层和基础,基层是承接国家政策与任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神经末梢”,亦是推动村社(社区)认同走向社会认同、把社会认同升华为国家认同的“源头”。基层是一个生命体,不仅有空间表征上的层级、场域,也有时间序列的传统、变迁、发展。基层“铸牢”的基本逻辑在于将基层地方在空间维度上向四方、远方乃至社会整体关联的扩展,也就是从小家向大国的扩展。在纵向维度上,将基层的地方发展向国家政策、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支持的向上“寻源”,将个人、地方与执政党、国家联结起来。全体人民在一起,人民与国家共命运,就是基层“铸牢”的发力朝向。
全部基层的“铸牢”就是全域的铸牢,全部基层的“铸牢”就是国家和社会底盘的“铸牢”,基层“铸牢”是将实惠获得的体验、道理、认同合一的操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体现集体主义、国民整体关怀的良善意识,开展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定当围绕道德感、价值感、温暖感、有我感发力。
作者:严庆(1970—),男,河北乐亭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事务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