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形态

时间:2024-09-29浏览次数:86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我们党始终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征程,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以及诸多新观点、新论断,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内涵丰富且深刻的原理性成果、原则性论断、原创性贡献,坚守、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形态。

科学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有机统一,同时又具有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伴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从精神文化建设向度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时代精华与人类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因而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与开放的理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首要的基础性品质,自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特性。在科学性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实践性、人民性与时代性也得以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构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两个结合”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推进文化繁荣、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观点,又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发展这些原理观点。比如,坚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发展原理,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语境中的精神共富、“五位一体”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文化生命体”思想等方面,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与内涵。又如,坚持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无产阶级政党的能动性等原理,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建设方面,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与内涵。再如,科学分析“世界文学”“拜物教”与精神生产资本化逻辑及其超越、人的社会存在样态及自由全面发展等议题的复杂逻辑关系,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民族复兴中“更主动的精神力量”“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文明百花园”等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向度,丰富了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与内涵。这些理论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在新时代的新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原则,更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宏大视域中,将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中华民族设定为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实践主体,从而也从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维度丰富和发展了文化的人民性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主题,从而也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与历史主体。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人是现代化的前提和最终归宿,也正是在人民自觉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党的领导核心才得以逐渐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因此,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与实践旨归,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鲜明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并进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文化工作的具体实践进路与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中,将“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摆在了首位。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阶级性分析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性的丰富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与党性原则的辩证统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不仅使人民群众成为民族复兴中“更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以胸怀天下的态度,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统一,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相统一。

实践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哲学革命支点,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这一历史基础出发,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基础与历史演进机理。20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西方转向东方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践的历史方位、历史场域与实践进路等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现实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时代特征、时代矛盾和时代需要中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科学思想,形成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文化的实践历史方位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将文化发展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对应,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发展的实践场域和进路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场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两个结合”尤其具有创造性的“第二个结合”构成了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实践进路。系统建构发展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普遍原则的文化理论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重要的实践智慧和实践意义。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作者:林密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社会科学大楼
备案:闽ICP备2022019297号
技术:执觉传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